网站logo

网站版权信息

版权所有: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

内页banner

重提袁雪芬:一代戏曲伟人的价值

作者:
思越人
来源:
2022/03/24 18:30
【摘要】:
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出生于浙江嵊县,至今整整100年了。她的一生坎坷多舛,但她跳脱出负面环境,倔强地与命运抗争,出色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为中国越剧乃至现代戏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誉为“一代戏曲伟人”。值此袁雪芬百年诞辰之际,又逢新越剧改革80周年纪念,我们认为,重提袁雪芬的价值,在当下的社会与艺术语境中仍然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1922326,袁雪芬出生于浙江嵊县,至今整整100年了。她的一生坎坷多舛,但她跳脱出负面环境,倔强地与命运抗争,出色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为中国越剧乃至现代戏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誉为“一代戏曲伟人”。值此袁雪芬百年诞辰之际,又逢新越剧改革80周年纪念,我们认为,重提袁雪芬的价值,在当下的社会与艺术语境中仍然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先行者

越剧诞生于1906在这前后,昆曲的没落,新剧(话剧的诞生等,表明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随之,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分别从政治和文化上扫荡封建体制和思想,传统戏曲现代化成为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剧一出生便必须通过不断变革、不断调试自己来获得生存。

越剧最初在剧目和表演手段上主要模仿学习京剧、绍剧、婺剧等传统剧种,而为了与那些剧种主要演绎帝王将相的故事以宣扬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的路径相区分,越剧逐渐找到演绎婚姻家庭故事,关注女性情感和命运为主的发展路径,演出形态也从男班转型到全女班。抗战初期姚水娟率先发起的改良文戏已具有较强的现代艺术经营理念和强烈的观众意识,还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呼应,曾经风靡一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跨进一步但与上述自发的以追求商业“卖座率”为目标、其成果和影响也仅局限于越剧界的改良不同,袁雪芬引领的越剧改革,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这场改革最终自觉地将越剧纳入到整个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现代化之路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追求严肃有价值的舞台艺术

1942的上海,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和汪精卫汉奸伪政府的双重统治之下,万马齐喑。越剧界庸俗的才子佳人社会言情戏盛行,越剧艺人沦为制造消遣娱乐产品的主体。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艺术氛围中,袁雪芬没有就此沉沦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现实触发了她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思想。在观看了话剧《文天祥》之后,她明确要创立一种有价值的艺术——让自己的演出紧贴人性和时代,对人生、社会乃至国家有所助益。一场影响深远的越剧改革发端了。改革后的越剧艺术树立了严肃的艺术态度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赢得了不同层次的新观众,朝着现代戏曲艺术行列大步迈进。袁雪芬发起的改革还迅速被其他志同道合的越剧艺人跟上,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变革潮流。

 

《古庙冤魂》袁雪芬饰张秋娥   194210

 

弘扬现代精神,与新文艺合流。

民主、自由等启蒙理念的洗礼以及话剧、电影等现代艺术的影响,使新生的越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袁雪芬在越剧改革中一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梳理,力求呈现两性平等、情感自主、婚姻自由等启蒙思想和现代理念;另一方面团结新文艺力量,编演具有时代意义和爱国精神的新剧目,即便是历史剧,也要突出民主思想和反抗暴政的精神。19465,袁雪芬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创作成为越剧《祥林嫂》上演,震动了整个上海文艺界。该剧表现一个受迫害农村妇女,临死之前向天控诉,呼喊公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祥林嫂》的演出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越剧从此以其严肃的、与时代同呼吸的艺术创作精神,走上了与新文艺合流的大道。

《祥林嫂》袁雪芬饰祥林嫂  19465

率先建立戏曲编导制,构建综合性戏曲

为了创造出一种高品位的现代艺术,袁雪芬决定建立正规的演出制度。她学习话剧,成立了剧务部,由编剧和导演引领艺术创作全过程。把话剧、电影的现实主义表演和民族戏曲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以编导为中心、表演、音乐和舞美联合为一体的的创作集体,使越剧向着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戏曲的编导专职制度也由此开始。这不仅奠定了现代越剧的基本面貌,更为中国戏曲现代化尤其是地方剧种的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越剧的优秀剧目广被广泛移植,越剧的编导制度和舞台美术等成为许多戏曲剧种学习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

1953年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饰祝英台、范瑞娟饰梁山伯

现代越剧艺术的奠基人

袁雪芬的名字是和越剧紧密相连的,她毕生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现代越剧艺术体系的建构上。固然,越剧事业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袁雪芬这个高瞻远瞩的领导者,越剧难以在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乡村小戏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她先后执掌雪声剧团、华东戏曲研究院和上海越剧院,引领中国越剧逾半个世纪。在外部,她确立了越剧的演出制度,明确越剧艺术与社会人生的关系而在越剧艺术的内在要素上,她与姐妹们齐心协力,共同解决了越剧的剧目建设、表演风格、唱腔音乐、演出形态和理论建设等问题,奠定了现代越剧艺术演剧风格。其中她在涉及越剧艺术本体的表演和唱腔音乐等方面的亲身实践,成就卓著。

表演风格

越剧的表演具有独特的个性,既不追随是生活化的写实艺术,也有别于传统程式化的戏曲剧种,清新自然,诗意盎然。这是袁雪芬等越剧艺术家长期有意识地在舞台上探索的成果。她博采众长,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与昆曲载歌载舞、重视形体动作美化的长处吸收到越剧中,加以融化、创新,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她表演细腻,根据人物性格塑造角色,以塑造沉静的大家闺秀或妇女形象见长,一生创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令人难忘的经典人物形象,如香妃、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白素贞等,无不是前述表演风格的实践。为塑造好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她反复阅读鲁迅原著《祝福》,研究出了祥林嫂17种不同的眼神,可见其对人物的理解之精

《祥林嫂》袁雪芬饰祥林嫂  1978

音乐唱腔

音乐唱腔是戏曲剧种的命脉。194311演出《香妃》时,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了新的〔尺调〕腔后,被其他越剧演员吸收不断丰富,发展成越剧的主腔,沿用至今。她的唱腔与真切细腻的表演风格相匹配,注重从表现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情感出发来区分唱腔层次,其演唱感情真挚深沉,委婉缠绵,被公认为“袁派”,是第一个形成流派的越剧艺术家。她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对越剧音乐唱腔的探索,在《相思树》中创造的〔男调〕腔、《双列记·夸夫》中创造的〔六字调〕、《火椰村》中与琴师周柏龄创作的〔降B调〕等一系列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袁派唱腔艺术。她的流派还为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一批越剧演员所继承和发展,并自成一家。受袁派启发,其他越剧艺术家也有意追求自己的唱腔风格,越剧形从而成了缤纷多彩的流派艺术。这是观众喜爱越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香妃》袁雪芬饰香妃  194311

男女合演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新社会生活,袁雪芬在党的关心下开始探索越剧男女合演。在小范围进行了几次实验后1954,袁雪芬推动开办了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共招40名男生和20名女生,首次采用现代科班体系培养越剧男女合演力量。这一批学员中涌现了史济华、刘觉、张国华、沈嘉麟等一批优秀的越剧男演员,先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创作演出了《十一郎》、《祥林嫂》、《三月春潮》《忠魂曲》《汉文皇后》《西厢记》《桃李梅》等脍炙人口的剧目。袁雪芬自己还亲自参与了男女合演实践,演出了《秋瑾》、《火椰村》等剧目。1974上海越剧院学馆招收了一批新的男女合演学员,尚未完全从“文革”浩劫中走出的袁雪芬等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依然心系越剧,花了大量精力在这批年轻的越剧演员上,培养出赵志刚、许杰、张承好等新一代优秀男演员,他们至今仍是越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秋瑾·就义袁雪芬饰秋瑾  1959

理论建设

袁雪芬很早便清晰地认识到越剧要进一步发展,应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1985年,退居二线后立即成立了院艺术研究室,集中了一批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编、导、演、音、美艺术家,包括吴琛、徐进、苏石风、顾振遐和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等,开始了艺术总结和研究。在她的筹划下,1988又成立了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组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研究员和越剧编导等组成的越剧理论队伍,先后编撰了《上海越剧志》《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越剧发展史》等越剧理论专著,初步搭建起“志、史、论”相结合的越剧理论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属于越剧,属于中国戏曲,属于灿烂的民族文化。

越剧艺术丛书系列

德艺兼修的人民艺术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到:“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袁雪芬的一生,是真正地源于人民,从不脱离观众,致力于把最好的艺术和最真挚的情怀奉献给人民,无愧于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952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奖状

袁雪芬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为了分担父母的艰辛,走上了唱戏的道路。唱戏在当时被视为低贱者从事的行业,曾经遭到身为私塾先生的父亲的反对,但她并未屈从于种种传统习见。在五光十色的大上海,她谨记父亲“认真唱戏、清白做人”的叮嘱,洁身自好,并立下规矩:过房娘、过房爷一律不拜,堂会不唱,礼物不收,请客不去。为摆脱纠缠,她以吃素为挡箭牌,以其超凡的毅力,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文革”中她因不愿妥协认罪,先后挨过500多次大小批斗和陪斗,大脑被打得错位,身体一些关节留下痛苦的后遗症。但她始终相信党,相信人民,相信正义会到来,历史在进步,彰显了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和人民艺术家的本色。

舞台下的袁雪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竭尽所能为人民服务。在担任第一、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期间,她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不少在“文革”时期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她直言无私,在最高权力的立法机构中传达人民的呼声,切实履行了人民代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她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不止一次地提出建立“廉政委员会”,为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健全和廉政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在上海代表团会议上  19903

她不慕权贵,不惧权威,她的心中,只有艺术和观众。1995年起,袁雪芬担任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即提出了“请客不到,送礼不要”的原则,并希望所有评委恪守这一原则,共同努力将“白玉兰”奖办成一个最公正、最纯洁的奖项。如今这一原则已成为所有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的座右铭,并作为一种优良传统保持下来。

袁雪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其冰清玉洁的高尚人格熔铸为一体,永远是演艺人员的楷模和典范。她是傲然凌霜的梅花开放在冰天雪地,又如灿烂的迎春花,热烈地绽放在无数越剧观众心中。

袁雪芬与第1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评委合影  20027

2011219日,袁雪芬在上海与世长辞。此后的十余年间,昔日“越剧十姐妹”中的张桂凤、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以及越剧大家王文娟、金采风等先后离世,越剧界进入了一个“后宗师”时代,越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芸芸众生来说,百年也许意味着被遗忘,但对于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来说,百年正意味着其价值的沉淀及精神的升华。我们今天纪念袁雪芬,回顾她春蚕蜡炬般的人生,既是对她的深切缅怀,也望助力转型期的越剧和当代的越剧艺术家们,共勉,奋起!

 

                       2022321